从镜头到算法:商业摄影如何在AIGC时代实现双重进化
- +1 你赞过了
【天极网数码频道】在AIGC(人工智能生成内容)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,商业影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革新。2025年5月22日,由SmallRig斯莫格主办的全球影像场景产业论坛之“AIGC趋势下的商业摄影双影像兼容发展”圆桌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。论坛聚焦于当下摄影行业面临的关键议题:在AI技术强势介入的背景下,商业摄影如何实现从传统平面图像向“双影像”(摄影+视频)的协同进化。
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,包括:中国商业摄影发展大会创办人、中国摄影师协会秘书长梁榕刚,广州市广告摄影师专委会名誉会长严冬,视觉艺术家、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范华,原《中国商业摄影》杂志总编辑赵卫民,以及影视导演、广告摄影师苏卫。嘉宾们从技术演进、创意策略到产业生态重构等多个维度,展开了深度探讨,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见。
AIGC推动影像行业范式迁移
论坛开场,主持人梁榕刚为本次讨论奠定了基调。他指出,AIGC技术正在推动商业影像从“传统摄影”向“算法驱动”过渡,从“劳动力密集型”向“智力密集型”跃迁。随着图像生成模型、虚拟人技术和动态合成工具的普及,影像生产流程正在被彻底重塑。未来的竞争焦点,将从单纯的摄影技巧转向对AI工具的深度理解、对人类创意的不可替代性,以及创意与技术的融合能力。
中国商业摄影发展大会创办人、中国摄影师协会秘书长梁榕刚
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嘉宾的积极响应。严冬补充道:“AI技术的出现并非为了取代摄影师,而是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我们需要做的,是学会驾驭这些工具,将它们转化为我们的创意助力器。”
焦点议题一:平面摄影死了吗?
广州市广告摄影师专委会名誉会长严冬
随着短视频和动态影像的兴起,平面摄影是否已经过时成为论坛的首个讨论话题。严冬直言:“平面摄影并未死亡,而是在AI视觉洪流中寻找新的价值坐标。”他指出,尽管动态影像正在主导内容消费,但高品质的静态摄影依然在广告、电商和艺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精准表达力。平面摄影的未来,不在于固守传统技法,而在于与AI工具协同创作的能力。
视觉艺术家、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范华
范华进一步阐述了AI技术对平面摄影的赋能作用。他提到,AI驱动的图像生成技术可以帮助摄影师快速完成复杂的视觉效果,例如动态光影模拟、高级纹理处理等。这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,还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创意表达的可能性。
“平面摄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‘精准表达’,而不是数量堆积。”严冬总结道,“AI技术的加入,让摄影师能够更专注于创意,而非技术细节。”
焦点议题二:AI技术如何重塑影像创作方式?
在讨论AI对影像创作的影响时,范华详细解析了文本驱动图像生成、多镜头动态影像合成和虚拟人建模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案例。他以Luma AI的NeRF技术为例,说明了其在三维空间与光影逻辑即时重建方面的能力。这种技术已经在广告制作和产品演示中初显锋芒,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觉表达工具。
原《中国商业摄影》杂志总编辑赵卫民
赵卫民则从媒体人的角度,分析了AI技术对影像创作流程的深远影响。他认为,AI不仅是工具,更是创意的催化剂。通过AI生成的图像和视频,创作者可以更快速地验证创意概念,甚至直接生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内容。
“AI技术让我们从‘镜头拍摄’转向‘算法构建’。”赵卫民说道,“未来的摄影师,不仅需要懂得如何拍摄,更需要掌握如何与AI协作,成为‘算法导演’。”
焦点议题三:双影像创作者如何实现专业转型?
梁榕刚在论坛中提到,中国第一条商业广告诞生于1979年1月,是一则牙膏的平面广告。同年,上海电视台播放了中国第一条视频广告。这两个领域在当时几乎是完全独立的:平面广告摄影师和TVC广告摄影师各自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方向。而现在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,商业影像行业正从单一的平面摄影向“摄影+视频”双影像协同发展。苏卫分享了自己从平面摄影师转型为“摄影+视频”双修创作者的经验。他强调,未来的专业内容人须具备“跨介质叙事能力”,能够在摄影与视频之间自由切换。
“短视频和直播已经成为主流的内容消费形式。”苏卫指出,“创作者需要从单一输出者转型为综合内容策划人,主动拥抱AI工具,同时注重培养叙事感与内容整合能力。”
梁榕刚则从行业发展的角度,指出了双影像创作者的职业路径再构建。他认为,未来的商业摄影师需要具备更多元化的技能,包括构图、灯光、剪辑、Prompt工程、算法设计等。这种“技能树”的拓展,将成为创作者在AI时代立足的关键。
焦点议题四:AIGC如何改变商业影像产业生态?
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商业影像产业的生态结构,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。赵卫民指出,AI生成内容在版权归属方面存在模糊性,这使得创作者和用户在内容使用上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;此外,AI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复杂光影关系和真实人物细节的模拟瓶颈,在高精度创作中仍有局限;同时,由于AI训练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,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信息失真或偏差问题。然而,他也强调,未来真正能够驾驭AI技术、将其转化为创意工具的“AI导演型”摄影师,将在新型内容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,成为行业变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。
趋势前瞻:虚实融合下的商业影像未来
在AIGC技术的驱动下,商业影像行业正迎来一场全新的视觉革命。从平面摄影到动态影像,从传统拍摄到算法构建,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创作者的工作方式,也重新定义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。在这场“虚实交融”的视觉革命中,唯有不断进化,才能在未来的商业影像领域中占据先机。
在论坛的尾声,梁榕刚对AIGC时代创作者的未来角色进行了深刻总结。他指出,AIGC正在推动商业影像从“劳动力密集型”向“智力密集型”跃迁,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仅仅依赖传统摄影技巧,而是转向“懂AI的人类创意者”和“导演AI的能力”。他强调,AIGC时代真正需要的,不是取代摄影师的技术,而是能够驾驭AI、指挥工具实现创意愿景的“导演型创作者”。与此同时,企业需要尽快建立适应AI时代的视觉资产管理体系,而创作者则需不断拓展技能树,从传统的构图、灯光、剪辑等基础能力,迈向Prompt工程、算法设计与视觉系统思维的深度融合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这场“虚实交融”的视觉革命中抢占先机,立于不败之地。
本次圆桌论坛不仅为行业带来了思想的激烈碰撞,更从技术、创意与产业的多重维度,为商业摄影在AI时代的“第二曲线”指明了前行的方向。在这个技术与艺术深度交融的新时代,变化已成为唯一的不变。面对AIGC所引发的视觉革命,创作者需要的不仅是拥抱变化的勇气,更是驾驭技术、引领未来的智慧。未来已来,那些能够将人类创意与AI能力深度结合的“导演型创作者”,必将成为行业变革的中流砥柱,引领商业影像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。正如论坛所传递的核心理念:只有不断进化,才能真正掌控属于自己的时代,创造出超越想象的视觉奇迹。
最新资讯
热门视频
新品评测